• 浅析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
  • 发布时间:2018-10-09 18:34:58
  • 公厕虽小,却载着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公厕问题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民生,最能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情怀,也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做好公厕的建设与管理,是城市管理不容忽视的环节。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公厕现状为例,浅析如何解决公厕建设和管理中所面临的难题。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川沙新镇位于浦东新区东部,区域面积96.7平方公里,其中镇域面积59.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21万,其中户籍人口15.07万,下辖6个社区,包括41个村、40个居委会。

      川沙新镇镇区内有公共厕所63座,其中48座为川沙城市管理署的设施量,15座为川沙新镇设施量,另外有农村公厕37座(包含村委会内部对外开放的厕所)。

      目前,公厕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公厕设置总量不足,总体布局不合理

      川沙新镇镇区内的公厕设置密度仅为1.06座/平方公里,低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公厕设置密度分别为平方公里3-5座、4-11座、1-2座”的国家行业标准的设置要求(《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DG/TJ08-401-2007)》)。

    2、公厕等级偏低,体量较小

      川沙新镇镇区内一类公厕占4.8%,二类、三类公厕分别占52.4%、42.8%,公厕体量较小,大部分面积约50平方米,等级低于市、区平均水平。近期,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将川沙新镇列入全国第一家“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示范镇”,公厕建设的数量、等级与该称号不匹配。

    3、管养成本高,财政压力大

      为确保公厕的日常维护管理,区、镇每年投入一笔不小的开支。48座公厕为川沙城市管理署设施量,养护管理费纳入区级财政,每年养护费约为524万元;15座公厕为川沙新镇设施量,养护管理费纳入镇级财政,每年的养护费约167万元。

    二、主要原因

    1、规划选址落地难。

      公厕建设未纳入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环卫设施专业规划的统一指导,公厕建设用地难以落实,一是城镇区域内建设用地十分紧缺,二是公厕人人都需要,遇到具体选址落地问题人人都不要。

    2、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由于资金不足,在公厕建设中,出现公厕建设数量少、建筑面积小,内部构造比较落后,设施不够完善,内外装饰上不够美观、协调等问题,公厕建设与时代发展尚存在差距。

    3、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据浦东新区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川沙新镇的常住人口已达到了36.9万人,位列全区38个街镇首位。随着迪士尼乐园的开园,川沙将出现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导入效应,商业、居住区人口密度大,公厕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4、布局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拆迁改造力度加大,川沙新镇新建小区多,市政工程设施改造升级快,而公厕建设没有同步跟上,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5、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一是某些公厕存在如厕环境差,设施损坏、更新不及时,异味较大等问题,加之人流量大,客观上增加了公厕管理难度;二是个别公厕由于建设水平不高,从基础上导致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公厕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业务知识水平不高,造成精细化管理作业难度大。

    三、对策与建议

    1、抓好公厕规划,健全建设体系

      一是镇政府根据各类规划地块的用地性质和规模,按照国家行业标准,确定公厕规划量和等级,每平方公里的公厕布局量应为:公共设施用地5-8座,居住用地3-4座,工业用地1座,大于1万平方米的公共休闲绿地,至少1座。二是将区域内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站、标准化菜场等公建设施的配套公厕纳入区域公厕布局的统一体系,做好公厕规划落地,一般应分别设置1座,规模较大的站(点)应配置2-3座。三是做好区域内公厕布局总量的统筹平衡,适度调整公厕布局密度。四是要明确规划公厕的建设责任,菜市场配套公厕由经营单位负责,轨交站点和公交枢纽站由相关建设单位负责,镇区已建成区内改造公厕、补缺公厕以及未建成区内规划新建公厕均由镇政府负责,成片开发区域的规划新建公厕由项目开发商负责。

    2、广开思路,减轻财政压力

      政府投入建的公厕越多,财政的日常维护负担就越大。解决这一难题,一是推行“以厕养厕”,根据“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的原则,走投资加融资的渠道,公厕建设有相应的附属设施,可从事其它商务活动,从而达到减轻财政负担的目的,但融资必须具备公厕所处路段繁华、政策优惠等条件。如德国公厕的经营走市场化之路,其中瓦尔股份有限公司最为著名,他们在公厕的外立面、内部墙体及摆设上,开拓出广告空间,挖掘了厕所内部蕴含的商机,不仅弥补政府资金不足,而且使公司获利,实现“共赢”。二是合理利用社会单位内部厕所,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例如公园、广场、车站等公益性区域,应当充分开放厕所,满足人们需求;沿街单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当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合理补贴水电费,并进行监督检查,充分节约社会资源,实现资源高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