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广州市政府垃圾分类收集决策中的得失
  • 发布时间:2019-10-09 16:20:51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这一人类生活的重要污染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也逐年递增,已逐渐形成围城之势,如何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垃圾减量处理路子,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减少迅猛增长的居民生活垃圾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寻求的一种共同的方法。 
    一、垃圾分类收集的基本情况 
    (1)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状况 
    解放以来,由于我国坚持提倡“勤俭建国”的方针,城市居民已习惯将日常生活的废弃物,如:牙膏皮、纸箱、报纸、头发、骨头等废弃物卖给供销社或回收门市部,我国的回收行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由居民将生活的废弃物分类收集回收人员流动收购,统一存放在供销社或回收门市部→再分别送到再生工厂→经过再生加工,形成再生产品→再流向居民生活的环保资源再生循环链。这样既节约了资源,也为资源的再生利用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废旧物资再生之路。 
    1999年广州市政府在城市垃圾日趋增多、白云区李坑和黄埔区大田山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基本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提出了广泛开展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收集的活动,以减少垃圾的填埋总量。国家建设部在2000年4月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座谈会上确定: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厦门市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八个试点城市。 
    (2)广州市垃圾分类收集的具体情况 
    2000年初广州市政府,特别是市容环卫管理部门,按照“政府倡导,公众参与,企业运作,科技支撑”的原则,从统一认识、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先后制定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垃圾分类收集验收标准》,对规章制度、人员培训、分类类别、分拣收集、运输处置以及使用垃圾分类收集IC储值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提出以垃圾分拣中心建设为龙头,建立了分类收集人员的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制度,组建专业运输队伍,逐步减少城市“拾荒者”的数量,从而使全市近5000个废旧物资收购点,自动消亡,实现了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从源头处理,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工作。 
    2001年3月在白云区石井镇建成一个占地9600平方米的广州市环卫资源回收中心,同时引进法国SACRIA公司生产的分拣打包流水线,分拣线每天设计分拣量300吨,打包机可处理打包纸和塑料80吨,中心总投资包括设备、厂房建设、征地等约900多万元,近期又要投入50万元购入塑料破碎机4台以及相关设备,还新增流动回收车5辆。 
    2001年3月环卫资源回收中心承包给一家名叫博海物业管理咨询公司,实施企业化管理和经济运作。运作一年多来,发生两次收购价格的变化。2001年4月出台的第一次收购价格,废旧物资的各类品名的收购价格低于广州市废旧物资收购点的平均价格,全市各街道以垃圾分类收集的社会效益考虑为主,按照市市容环卫局的要求,统一交给资源回收中心。由于垃圾分类收集本来无太多的利润,加上2001年整个广东资源回收市场疲软问题以及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堆放点问题、特种行业的经营管理问题等等,2001年收购价格一降再降,承包公司和街道环卫站双方都无法运作,形成全市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停滞。2002年5月第二次收购价格,市市容环卫局考虑到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持续开展,要求把可回收的居民垃圾统一集中,街道环卫站按照各类品名的收购价格,收购居民的可回收垃圾;市环卫资源回收中心按照各类品名混合收购价格750元/吨计算收购,资源回收中心分类后的实际价值与750元/吨的差额部分由市政府补贴(补贴的来源是征收居民垃圾处理费中的一部分)。 
    二、摒弃行业壁垒,寻求共同发展 
    在1999年广州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之初,市环卫局也与广州市金属回收公司和资源再生系统有过接触性的协调。但是由于金属回收公司和资源再生系统几十年形成的行业壁垒和较为封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就下发文件,在全市8个行政区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 
    (1)行业壁垒,形成矛盾、问题 
    ①合理不合法。荔湾区龙津街环卫站作为全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的试点单位之一,他们办理了回收废旧物资的营业执照、,但没有金属回收的项目。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16号令《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的第四条规定: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应当经其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广州市公安局已经停止办理审批手续。但在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户,居民的废旧自行车、钢窗、吊扇等生活垃圾,需要处理。不回收,街道环卫站对群众有服务承诺,会打击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回收就是违法,超出经营范围,形成了“红头文件管黑头文件”的尴尬局面。有的试点街道连营业执照也不办理,挂一块街道垃圾分类收集的牌子、就开展工作,就连全市垃圾分类收集的“龙头”企业——广州市环卫资源回收中心承包者——博海物业管理咨询公司也没有公安机关核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
    (2)抓住重点,寻求共同发展 

    1999年11月天河区市容环卫局根据荔湾区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经验和教训,做了大量细致的科学论证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三多一突出”,[“三多”即:老区居民多(沙河街、登峰街等)、新建小区多(石牌街、五山街、林和街、天河南街等)、城乡农村多(沙河镇、东圃镇、各街等)。“一突出”即:保洁单位众多,有镇、街、村环卫站、机团单位、物业公司、保洁公司,统一管理矛盾突出]的特点,与区辖企业——天河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签订协议,充分利用其多年来再生资源行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属回收的特种行业许可证以及遍布全区的经营网点和再生资源的加工渠道的优势,与全区各街道环卫站有着近1000名环卫工人的优势联合,真正实施“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