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对策
- 发布时间:2018-07-19 16:12:56
- 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与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据了解,我国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能制造1.2公斤的生活垃圾。一个家庭按三口人计算,一天就是3.6公斤,一年下来就要制造生活垃圾1.32吨。这一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人口增加等因素而不断增加的数字,将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提出威胁性的挑战。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使之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责无旁贷地成为我们研究与实践的基础工作。
一、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和地位
卫生整洁的城市离不开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及处理。垃圾分类收集是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合理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今,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垃圾誉为“放错地方的黄金”,对垃圾的再利用率已高达80%。而我国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却只有20%。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多达1.7亿吨,实际清运能力为1.4亿吨,年处理费用高达数10亿元。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3千万吨的垃圾因无法清运被随意丢弃。在被清运的1.4亿吨垃圾中,又有近一半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而堆放在露天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空中散发臭气、向地下渗透污水,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资源,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成分有了很大变化,可再利用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是人均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不仅能减少垃圾量,使垃圾资源化得以实现,更为垃圾无害化处理打下了基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二、我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和问题
在我市,现行的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混合收集。近年来,随着我市供暖、供气系统的逐渐完善,居民产生的煤灰、煤渣等无机物垃圾大幅减少,垃圾内的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加。基于我市不久将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不仅可以提高垃圾焚烧的低位发热值、增加垃圾末端处理的有效性,还可以大大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真正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处理。所以从垃圾成分及垃圾处理方式来说,我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已势在必行。虽然早在几年前我市就开始在个别物业小区做过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
一是管理体制落后。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处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多个单位或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大多由街道雇人负责;清运工作由各区环卫部门负责;垃圾填埋处理由市环卫处负责。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物品在垃圾待运过程中被拾荒者捡走,垃圾场还有一支专门吃“垃圾饭”的“专职”拾荒队伍对垃圾进行再次捡拾。这种多个利益主体的参与,使之相互间因利益关系而难以协调,导致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缺乏连贯性。
二是对垃圾分类收集认识不够。虽说垃圾处理工作是涉及到每家每户的事情,但多年来,老百姓总是将垃圾处理工作看成是政府向百姓提供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并没有想过作为城市中的一员应该在此项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许多居民将我们提出的垃圾分类工作看作是废品回收,没有想过这项工作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作用,更看不到垃圾分类收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所以,如果政府财力投入得多一些、工作做得好一些,老百姓就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政府财力吃紧、设施跟不上时,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这种公众参与意识的薄弱,无形中成为我们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一道阻力。
三是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能力不够。我们发现在前期的试点中,即使有人将垃圾进行了分类,但由于现有的垃圾清运车辆的装载厢是一个整体,工人们在装车时仍然将分类后的垃圾混装在一起,经密封挤压后的垃圾到了垃圾处理场根本无法识别垃圾的类别,使分类程序形同虚设。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资源化处理设备,无法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存在着“既分又不分”、“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
四是重视程度与资金支持不够。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其工作量较之以往成倍增加,人员的增加、设施的配套、设备的运行,使本来就较为紧张的资金更为紧张。政府方面也未出台相关的硬性政策来确保此项工作的实施,垃圾分类又势在必行。因此,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只能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流于形式。
三、做好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想法和对策
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推广与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我市存在的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设施不够完善、居民参与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做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影响深远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活动方案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此前,我市也制定过一些相应的规定,但操作性不强,缺少实施细则,依法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试点工作推广之前,政府部门要多了解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垃圾收集工作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同时,政府应给予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贷款、纳税等方面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增强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对在这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利用经济杠杆拉动垃圾分类收集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 上一篇:中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生成机制与治理研究
- 下一篇:“互联网+垃圾分类”为什么不成功?这才是主要原因!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案 07503556 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 45 号 邮编:100801 E-mail:zhongshangqixie@163.com 电话:8610-6609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