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现实基础、主要困难和对策建议
  • 发布时间:2015-06-09 18:27:54
  •  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80%是由粪便污染和饮水不洁引起,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农村卫生改厕是以除害防病为主要目标,组织动员农户改造、建设和使用卫生厕所,目的在于管好粪便,防止粪便对周围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它是卫生工作中防控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提高健康水平的行为革命,也是综合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的一项治本措施。

      一、广西农村改厕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总体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5年后,广西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改厕工作,为有效控制和降低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做出重要贡献。2001年,印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01〕24号),从2001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800万元~1000万元,大力扶持农村改厕工作。2004年3月7日,在全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原自治区卫生厅分别与各市人民政府、卫生局签订了在全区范围内建造40.55万座农村卫生厕所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为确保改厕质量和完成改厕任务,自治区举办了多期农村改厕技术培训班;同年6月,在全区爱卫办主任工作会议上,自治区爱卫办提出要对自治区下拨到各地农村改厕资金到位情况进行调查,以加强对各地改厕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9月,在桂林召开了“全区农村改厕暨创卫工作现场会”,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新文明确提出:“从2005年开始,农村改厕工作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结合卫生村的创建,以一村一村的整片改厕方式推进。

      通过改厕,带动整个村、屯的环境建设,达到卫生村的标准,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此后,加上中央财政自2004年开始,每年以转移支付方式对广西农村卫生改厕工作进行补助,至2013年共投入3.5亿元,同期广西自治区财政投入近2亿元,共投入了5.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农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加上市、县级财政投入,以及集体和个人资金投入等,使广西农村户厕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重要的是,广西农村改厕工作从卫生防病的角度,自2005年开始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卫生村镇创建工作,以整村推进方式在肠道传染病高发、多发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地区实行项目管理新模式,当年即实现了“有投入、有产出、见效益”,此后逐年推进。自2009年开始,国家农村改厕由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转变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正式列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范畴,这一举措加快了广西农村改厕进程,使广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逐年上升,广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06年的43.83%上升到2017年的86.45%,提高了42.6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主要类型是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和沼气池式厕所,分别有691.9182万座和248.5095万座,分别占无害化卫生厕所的71.17%和25.56%,两者占广西无害化卫生厕所的96.73%。